走进家访

  “年年家访曾相似,走入谁家却不同。”在一天中经历着城市的柏油公路、乡间的羊肠小路,好奇的心情如同这瑟瑟的秋景,落叶飘飞、紫绿黄红。
在王建的一通电话之后,走到第一个学生家附近。放眼看到有左顾右盼的行人,断定是学生家长,迎面走过去,是淳朴的笑容、熟悉的乡音。一路相随来到一望无边的田野和低矮的民居,这极大的反差仿佛走进画中的风景。屋里的环境大多是杂乱无章的,有日用品也有做工的工具,却没有孩子在家时学习的环境。
走访当天最后一个学生家庭,却更增加了传奇的经历。当电话拨出后语音提示:“你呼叫的号码是空号。”我们当时就晕了。“放弃吧”,走了几十公里的路程不甘心。抱着一线希望寻求路人的帮助,菜地太大了,大多数菜农又来自不同的城乡,基本没有可能顺利找到目标。就这样希望失望交替。漫无目的走着,远远看到有晾晒的学生校服,我们找到了目标,看到了希望,当时激动的心情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来形容。看到校服仅仅是个开始,此校服非彼校服,不过我们坚信有希望就能成功……
大多数学生家庭环境较差、交通不便,没有社区的任何设施。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没有规划,对国家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太多想法。基本孩子上学是上到哪算哪,即使有希望,希望却高的不切实际。综合种种家庭现状,有一个负责任的学校来供这些孩子上学尤为重要。在学校里,孩子们通过学校的环境熏陶来建立起自信、自强。通过老师的引导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还知道了更多他们环境之外的世界。通过书籍报纸他们也明白了应该怎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家访就是一座沟通的桥,孩子的家长家庭在那头,学校和老师在这头。我们走过去带着困惑和好奇,我们走过来带着家庭的期望和教育者的责任。 (图书馆长牛华林 2014-11-19 )

关闭菜单
京ICP备140513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