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夏晓 姚远)初三学生桂敬静很快将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读高中还是打工,留在北京还是回四川老家。
12岁的桂敬静自幼跟随在京打工的父母东奔西走,先后换过5所小学,早慧的她毕业后考上了专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寄宿学校——蒲公英中学,才暂别了漂泊的学习。
蒲公英中学创建于2005年,是北京市第一所经政府批准的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民办非营利性中学,主要依靠社会捐赠艰难维持。
学校的每间教室里都挂着两张中国地图,一张是完整的印刷版,另一张则是由孩子们的照片拼成的,每一张都贴在他们家乡的位置。
和众多没有北京户籍的孩子一样,桂敬静盼望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尽快出台,让她有机会在北京读高中并以北京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然而在新政策实施前,她的高中学习都难以保证。
“最后这一年我会拼命用功,争取考上剑桥中学。”她说。
根据两所学校的合作协议,剑桥高中部每年录取40名左右的蒲公英毕业生。其余大部分学生则要离开父母和北京,回老家考高中。
今年从蒲公英中学毕业的158名学生中,超过40%选择了回乡。
根据现行规定,学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这意味着桂敬静这样的异地户籍学生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目前各地正在酝酿的异地高考政策具体实施方案让流动学童、家长和老师看到了一丝曙光,也让他们产生了新的疑问和担忧。
根据教育部的官方表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参加异地高考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家长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和住所,缴纳社会保险,以及所在的行业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太难了,”蒲公英中学的另一位初三学生李金庭说,“学校600多人能有四、五个满足条件的都难”,不行的话还得回老家高考。16岁的李金庭来自四川汶川,他成绩优秀,还是校学生会主席。
蒲公英中学行政处的王妍老师也认为,新的政策导向看似放开了,实际上要求还是很苛刻。“这样的规定会将很多农民工子女关在新大门之外。”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新政策不应把设置门槛条件的权限下放给地方。“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肯定会主要考虑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
在蒲公英中学,很多学生读到初二就转学回老家,以便适应老家的教学和考试体系,提前为中考做准备。
“大多数父母需要留在城市打工,只能委托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顾孩子。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叛逆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很容易产生问题。”蒲公英中学初三语文老师祝祥艳说。
“学生问我们升学该怎么办时,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们也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担忧。”蒲公英中学语文老师王玲玲说。
中国人口计生委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相当于每6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在流动。
报告显示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从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时间接近4年。其中青少年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子女教育正在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
蒲公英中学校长郑洪说,庞大的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政府理应为他们的子女解决教育困难,城市人也不应该视他们为负担。
郑洪认为,农民工子女异地高考政策可从两方面改进,一是统一全国高考试卷,二是学籍和户籍分开。她说,这个构想具体细节还需商榷,但是各地政府要加强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规范、公开、透明地执行政策。“国家应该正视问题,帮助更多流动儿童实现大学梦”。
学校的女生宿舍外墙上有两幅涂鸦,一幅是一颗百花围绕的蒲公英种子,另一幅则是蒲公英成熟后飞散到各个角落,象征着农民工子女从全国各地聚集在这里学习,长大成人后又进入社会各行各业。
尽管前景不明,大多数“小蒲公英”却很乐观。“困难肯定有,但是只要自己努力,机会一定会有的。”来自河南安阳的15岁女孩程楠说。(完)(参与采写:实习生段歆涔、胡璇子)
2012年09月27日 来源:新华网-新华公益
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09/27/c_123771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