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该如何踏进城市高中
2010年01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聚焦农民工子女城市就读系列③
本期主题词:初中后教育
【观察】
农民工子女该如何踏进城市高中
核心提示:
□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主体开始逐步进入高中阶段,但绝大多数城市高中的大门还没有打开。不少农民工子女面临初中毕业就失学的情况。
□长期的城市生活,让农民工子女已经疏远了农村。缺乏技能的他们,难道要直接流落城市?面对渴望继续读书的眼睛,我们该怎样才能给农民工子女一个未来?
陶小莫 绘
据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2008年12城市调研发现,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规模日趋庞大,农民工子女主体开始进入高中阶段。目前,农民工子女基本上都能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但是义务教育之后,他们该何去何从?
一个孩子的梦想
【在北京的农民工子女,超八成希望初中毕业后继续读书,但在北京报名中考、高考,机会渺茫。难道他们接受完义务教育,就要面临失学?】
“我的理想是考一个好高中,然后考好大学,报答爷爷奶奶和父母,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社会。我希望能继续在北京接受教育,改变命运。”郑可心很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愿望。
郑可心是在北京出生、北京长大的孩子,正在北京市育强中学读初三。有一个问题,她一直无法回避:无法在北京参加中考报考普通高中。虽然爸爸妈妈从新疆来北京已经近20年,但是一直没有北京户口,要继续读普高,她就要回新疆参加考试。“我一直都在北京,对老家的知识和课程都不了解,如果回老家考试,成绩会差很多的,我想考一个好高中的理想就更难实现了。”14岁的郑可心很发愁。
郑可心的情况,也是不少在京的农民工子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北京,虽然有9种没有正式户口的考生可以报考规定高中,但是列出的原北京下乡知青子女、台胞子女、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随军子女等9种情况,基本上都与农民工子女沾不上边。而在高考报名中,更是直接规定了需要有北京市正式户口。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在福特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城市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保障政策研究》课题,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在“对下一阶段的期望”中,84.6%的学生希望初中毕业后继续读书,其中希望在北京继续读书的有47.6%;8.6%的人希望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回老家种地或工作的只有1.5%。
“希望自己达到的教育程度”,小学生希望读到博士的占53.0%,只读到初中的占3.4%。初中生希望读到博士的占32.6%,只读到初中的占2.8%。在对家长的问卷中,38.9%的家长打算让孩子在北京读完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1.6%只打算培养到初中毕业。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继续在北京受教育和工作是与自己的生活规划密切相关,因为有67.5%的家长打算在北京长期生活。
一边是对继续升学的渴望,一边是渺茫的报考机会。这些渴望继续接受教育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初中后教育该怎么办?
□聚焦农民工子女城市就读系列②
本期主题词:高质量教育
【观察】
农民工子女怎样同享品质教育
■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蒋锋
陶小莫 绘
【核心提示】
□一项对全国东中西部8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城市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已经达到16.4%,但他们在语、数、科学、品德四门学科中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却比城市学生低约10个百分点。在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之后,如何让他们“上好学”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杭州将农民工子女校纳入名校集团化战略,让农民工子女也能与名校、名师亲密接触,探索了提升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的新途径。
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2009年对全国东中西部8个省区共31个区县18600名小学生调查显示,城市学校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16.4%。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四门学科上的学业成就水平都明显低于城市学生。以学业成就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为标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四门学科上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的比例都比城市学生低约10个百分点。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享优质教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详细
□聚焦农民工子女城市就读系列①
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已达766万人,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教育的难点,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的教育还好吗?纵深版从本期起,将持续关注农民工子女怎样融入城市文化,农民工子女如何同享城市高质量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怎么办等话题。希望这些探讨,能触动读者深层次的思考,期待通过大家的关注,继续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农民工子女的明天更加美好。今天推出第一个话题。 ——编者
本期主题词:文化融合
【观察】
农民工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本报记者 计琳
陶小莫 绘
核心提示:
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绝不是简单地将他们与城市孩子“合”在同一个校园。这些生存在农村与城市夹缝之间的孩子能否适应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转换?能否与城市师生和谐相处?能否在异地他乡产生归宿感,真正实现从“合”到“融”?
“文化融合将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难点和推进今后工作的重点。”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傅禄建的话,道出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即将面临的全新挑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从2007年年底开始着手进行对江浙沪三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后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的研究,课题组日前向本报独家发布了相关研究内容。>>>详细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0年01月20日
http://www.jyb.cn/basc/sd/201001/t20100120_336610.html
相关链接
农民工子女该如何踏进城市高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20日第3版
http://www.jyb.cn/basc/sd/201001/t20100120_336610_1.html
一所学校的坚守
【联系高中,联系职业学校,免费技能培训,蒲公英中学为农民工子女的初中后教育殚精竭虑。但面对庞大的农民工子女群体,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
在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北路寿宝庄村,有一所默默无闻的中学——蒲公英中学。这是北京市第一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中学,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上中学难、上好中学更难的问题。目前来自全国22个省份的660多个孩子在该校读初中。
“孩子们一开始听说能到北京读初中,非常高兴,但是到了初三,就会非常困惑和迷茫,有时也会想,不能继续升学,读了这三年初中有什么用?”蒲公英中学校长郑洪对朝夕相伴的孩子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孩子们的出路问题也非常关注。“有些孩子能回老家读,我们也劝他们回老家读高中,但更多的孩子在老家已经断了生路,无法再回去。不少农民工子女都面临着读完初三就辍学的情况。”郑洪说,“农民工服务的行业多半是建筑工地、废品回收、农业或者服务业,他们是这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建设者,出了力,也纳了税。因此,城市也该拨给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经费。城市接纳了这些农民工的劳动,为什么不能接纳他们的孩子?”
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出路问题,蒲公英中学想了很多办法。在蒲公英中学,初三最棒的学生可以到国华纪念中学读书,那是在广东的一所全免费慈善高中,在蒲公英中学设了考点。去年蒲公英中学有1个孩子考上了国华纪念中学。“我现在可以参加中考,我信心十足。我们同样在努力拼搏!”在蒲公英中学读初三的廖树丽说,为了能继续读书,自己常常学到晚上10点都不困。不过廖树丽也很迷茫,“只有极少同学能考上‘国华’,即使我考上了,我的同学怎么办?他们也许能在学校联系的学校读书,可不能参加高考,难道求学之路就要从此与我们无缘吗?”
北京大兴区第一职业学校是蒲公英中学为学生联系的学校之一。从蒲公英中学毕业的合格初中生,可以就读这所职业高中。“因为大兴第一职业学校招生可以跨省,能避免孩子们因为户籍限制无法继续升学的问题。”郑洪解释说。现在大兴区第一职业学校开设了蒲公英班,每届招收30多个孩子。
能就读蒲公英班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即使在蒲公英中学,能就读蒲公英班的30多个孩子和每届毕业的学生比起来还是太少了。不少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面临的最实际问题就是无法继续接受教育,没有任何技能就流向社会,跟父辈一样在城市做农民工,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针对这部分初三毕业生,蒲公英中学开设了“从学校到工作”的项目,通过半年到1年的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每年两期,每期自愿报名的学生有二三十人左右。“一直负责到把他们送出去。”郑洪说。
而蒲公英中学每年能接纳的学生数目也有限,并不能为每个农民工子女找出路。据北京市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初中教育的民办学校,目前经过审批的是69所。另外,北京高中阶段的学籍管理仍然以户籍制度为基础,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政策中对非户籍学生作出了严格限定,普遍限制或不鼓励非户籍学生在本地就读。
相关链接
农民工子女该如何踏进城市高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20日第3版
http://www.jyb.cn/basc/sd/201001/t20100120_336610_3.html
【亲历者故事】
“我还想继续读书”
——一位高三农民工子女的期待
陆阿玲是小学五年级时从老家转学到北京的,在大兴区的一所默默无闻的中学——蒲公英中学读初中,现在在北京市海淀区外语电子职业高中读普高班。高三的她,每天要上8节课,两节晚自习,时间安排得非常紧。“我们班29个同学,有27个没有北京户籍。以前有30多个同学,有些陆续回老家了。”陆阿玲说,“对于未来,什么都不确定。”这个高中会考全优的孩子,谈及即将毕业,还是有一点茫然。
“肯定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啦,这个我们从高一时就知道了。”陆阿玲说。三年前,她正面临是否回老家读高中的选择,可是爸爸妈妈都在北京打工,老家又没有人照应,加上对北京的喜欢,陆阿玲决定留在北京读职高。“从高一开始,我们的心就老悬着,一会儿迷茫,一会儿坚定。迷茫是想着,三年之后不能参加高考,学的也是文化课,没有技能,读不了大学,学了也没用。坚定是想着,读书总会有用,也许到时候会有其他的路。”
陆阿玲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对未来的路,陆阿玲模模糊糊有了一点规划:可以考世界联合书院的分校,全英文授课,如果考上了,可以出国,这是她正在努力的目标,如果考不上,她也愿意试试成人高考。当然,父母还是希望她回老家高考,哪怕复读一年,也算是能考一个正规的大学。
“您说,我们虽然不能报考北京的高中,但可以在北京参加中考(借考),能不能以后也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但是我们不占北京的名额,录取什么的还是按老家的标准?”在采访最后,陆阿玲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随即又为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好意思,“我只是觉得学习很重要,我也想继续读书。”
■本报记者 张春铭
相关链接
农民工子女该如何踏进城市高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20日第3版
http://www.jyb.cn/basc/sd/201001/t20100120_336610_2.html
一座城市的难题
【短期内也许很难允许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就读公办普高,但扩大招收非户籍中职学生,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也许是政府应该做和可以做的。】
“如果放开户籍政策,让外地的学生都涌到北京读书,那学生就不只是择校,而是择城市了!”北京市育英中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表达了自己的担心,“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经费也是有限的。”他并不赞成放开中考和高考的户籍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主任段成荣教授2007年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之子研究“农民工子女人口学特征”。段成荣向记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根据2005年全国1%抽样调研推算,2005年全国6-14周岁农民工随迁子女数为816万,其中年龄在12-14周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已有264万,假设农民工及其子女流入城市后将“不流动”,意味着全国目前至少有264万农民工随迁子女将需要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尚有552万农民工随迁子女陆续进入高中阶段,未来这一数据将更加庞大。
据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2008年12城市调研发现,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规模日趋庞大,农民工子女主体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继续在流入地读高中,其中,就读公办学校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愿望最为强烈。
“但由于户籍限制,流入地城市向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初中后教育非常困难,许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毕业后即意味着辍学。进入高中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日益庞大,初中后教育问题更加严峻。”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研究员说。
农民工子女新生代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眷恋乡土。长时间的城市生活,使得他们多数已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有些孩子甚至对家乡没有基本的认知。他们也不像父辈一样,将来能够叶落归根,他们只能生活在城市。《中国城市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保障政策研究》课题显示,初中生“不读书后希望工作和生活的地点”中,留在北京占56.5%;去其他城市占35.5%;回老家城镇占4.5%;回老家农村占3.3%。
“如果农民工子女不能上学,又没有劳动技能,也不会回老家,而是直接流向社会,这是一个家庭的不幸,不也是社会的不幸吗?”郑洪忧心忡忡。
对于这部分进入高中阶段的农民工子女的初中后教育问题,该怎么解决?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主任高书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农民工子女长期在中小城市、大城市就读,毕业后(小学毕业或者中学毕业后)能不能进入高中?在读普高这块还没有开这个口。
高书国认为,这牵扯到高考移民和课程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但可以肯定,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会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对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是不是能就读普通高中以及就读普通高中后考大学的问题,都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范的政策制定。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会遇到两个难以突破的问题:首先,高中阶段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按现行政策,非户籍学生异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要交借读费和学杂费,这个费用不是一般农民工子女家庭所能承受的;其次,普通高中毕业后有高考问题,现行政策下,非户籍学生只能回户籍所在地高考,而各地高考的科目和内容不同,回去高考会降低进入高校的机会。”袁连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行性较大的是在城市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因为大城市户籍的初中毕业生多不愿意上中职,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毕业生有较大需求。”
袁连生认为,对于城市政府来说,短期内是很难允许农民工子女在当地上公办普通高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增加当地政府教育经费负担(北京2007年普通高中生均经费17318元,其中政府预算内拨款10322元),二是将引起高考权利的问题。因此,在户籍制度与教育权利还没有脱钩,高考制度还没有改革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的初中后教育问题很难解决。“我觉得政府应该做也可以做的,一是扩大招收非户籍中职学生,并提供助学金和减免学杂费(与户籍学生同等待遇),这是一种双赢的政策;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在城市长期就业和居住的非户籍居民,认可其居民身份,给予居民待遇,其中包括子女平等接受初中后教育的待遇。”袁连生说。
■本报记者 张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