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中学生泪洒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贫困中学生泪洒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本报记者 冉阳
现教传媒网 http://www.modedu.com 2007-4-24   现代教育报 [369]

4月16日,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关爱生命电影展映”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借助优秀影片推广“生命教育”是本次电影节的一大特点,活动组织方之一宋庆龄基金会还特地请到了北京大兴区蒲公英中学的50名师生代表到场观看影片。
开幕式的第一部展映影片为《暖春》,在整个放映过程中,记者看到在场观众哽咽不已。“生命教育”的新形式赢得师生们的赞誉和欢迎。

学生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好电影

“我挺感动的。”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蒲公英中学的学生杨琼琼声音里依然带着哭音。
除了杨琼琼,几乎所有在场的学生都深受感染。记者现场观察到,电影开场不到几分钟,场内已经抽噎不断,很多女生都手拿面巾纸不停地擦眼泪。整个放映过程中,几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中场没有一人退场,而且影片结束后,在场学生自觉鼓掌,掌声长达近两分钟。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除了让我感动以外,它还让我学到很多,比如主人公的善良、勇敢等等。”
“看完电影,我知道了以后在生活里碰到困难就要勇敢地去面对,因为世界还是美好的事物多。”
……
学生们竞相表达感动的心声。该校的带队王老师告诉记者:“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注意看了一下,我带来的学生全哭了。看到孩子们的眼泪,我也很有感触——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涤,这样的教育效果很直接也很到位。”他还说,回到学校后,一定要把看的电影和这些感受告诉学校里其他师生。“学校的学生多是农民工子弟,他们家境贫困,类似于《暖春》这样的影片很有利于引导他们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专家建议:教师可充分借助电影教学

据大学生电影节发起人、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和宋庆龄基金会刁海峰主任介绍,本届大学生电影节之所以要发起这样一个颇具公益性质的展映单元,目的就是唤起广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利用电影这个手段和大学生电影节这个平台,让人们更加珍惜别人和自己的生命,不要忽视生存和生命的权利。
在电影展映期间,包括《暖春》、《暖情》、《25个孩子一个爹》、《挚爱》等四部国产电影将作为被选中的优秀影片展现在学生观众面前。这四部电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呼唤人间的真情,唤起成人对青少年的关怀,质朴感人,能充分传达出展映的主题。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优秀的影片,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黄会林认为电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手段,因为相对于单纯的说教而言,电影更生动、直观,易于青少年接受。他建议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电影这个平台。
“传记片、与校园生活有关的故事片、爱国主义片、科幻片等等,老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爱看而且值得学生看的影片,然后让学生围绕影片参与讨论,这样可以达到一种很好的教育效果。”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张洪忠也给广大教师支招。

记者调查:电影离农村学校课堂较远

央视电影频道曾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对于电影课的喜爱率高达97.5%。这样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电影课给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电影的教育作用并未发挥尽然。在广大农村地区,电影课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宽荧幕的电影。”蒲公英中学学生沈天灵说他从小到大就没有进过电影院看电影,只是偶尔看看电视。
“你们学校的同学都没看过电影吗?”记者问道。
“反正看过的肯定只是极个别。”他回答。
记者采访了几个偏远山区学校后发现,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电影的确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一般人想象不到农村孩子的艰难,他们连最基本的吃饭都难以保障,更别说看电影了。”电影《暖春》的导演乌兰塔娜说,“现在社会很关注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但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心农村孩子的精神生活。如果有机会,会给孩子们奉献更好的影视作品。”
张洪忠表示,以后的大学生电影节将继续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送去优秀的电影。

关闭菜单
京ICP备140513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