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给农民工子女平等机会(特稿)

“蒲公英,蒲公英,飞到西,飞到东,随风飘扬看世界,悄悄落地没有声……”这首流传在北京大兴区蒲公英中学的”蒲公英谣”,吐露了众多随父母四处漂泊的农民工子女的心声。就是这所学校,给了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捐助:众人拾柴火焰高

驱车来到京郊大兴区西红门镇寿宝庄,经路人指点,路边一栋砖砌的3层楼房就是蒲公英中学。

“这里原是村里一家开关厂的旧厂房,我们把它租下来,一年租金要30万元。”蒲公英中学校长郑洪说,“我们把它改成20间教室,17间宿舍。现在学校已开办了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有200名学生了。”
年届50的美籍华人郑洪女士是这所学校的主要创办人。在美国的十几年间,她一直关注着穷人经济学,并参加了许多公益活动。这样的事情做多了,郑洪就萌发了回国办公益性学校的念头。郑洪女士在50岁知天命之年,办起了蒲公英中学,用她的话说,“就是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蒲公英中学的资金除少量学费外,主要来自社会捐赠。说到捐赠者和捐赠物,郑洪校长如数家珍: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捐助了4万美元建立了蒲公英中金教师发展基金;在中国推动志愿者服务的“美新路”公益基金会捐助了20万元人民币;由北京“白领”女性组织实施的蒲公英项目捐资40万元,建起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清华同方捐赠50台崭新的电脑,建起了计算机房……郑校长边说边拿出一沓孩子们画的画,上面有学生的班级和名字。“对捐助者,我们就送他一幅孩子们画的画。”

志愿者:做孩子们的大朋友

在蒲公英中学,一位50岁左右的“老外”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他就是来自美国波士顿一所中学的傅瑞利先生。每周傅瑞利都会坐几小时的公交车到学校,志愿给孩子们上口语课。“这里的孩子们真的很可爱,在明年7月离开中国之前我一直会在这里干下去。”他说。

“我们的英语老师很缺,除傅瑞利外,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播音员、编辑每周二也来义务给孩子们上英语”,学校有特色的课程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新公民教育课”,中科院、社科院、清华大学的一些专家和研究生经常来学校上课。“前几天中科院航空研究所的专家给孩子们讲科普,讲‘神六’。没有礼堂,就在大教室里讲,孩子们听得可高兴了。”郑洪说。

学校开展的“大朋友”项目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同孩子们一对一结成对子,跟孩子们交朋友,谈心,辅导功课。有时还带他们逛博物馆,到城里参观。

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所的研究生郑联胜是结对子中的一员。他基本上两周去一次学校,同孩子们一起玩,打球,教他们英语,学打字。“最重要的是与他们谈心、沟通,开阔他们的视野,帮他们建立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

老师:传递爱心,实现价值

学校午餐是蛋炒饭加一碗汤,两块钱。虽然简单,但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吃,说说笑笑,很是热闹。学校现有教职工34人,专职教师22人。他们中有退休老师,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

初二的秦婷婷说:“于老师对我们可好了,经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来自安徽的陆阿玲说:“于老师就是我们的心理医生,不痛快的事我们都愿意跟他说。”学生们说到的小于老师,从廊坊师范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蒲公英中学教体育。“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每当我到学生家家访时,看到贫穷的样子,心里就有一种酸酸的感觉。”小于说,“学校能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这么好的条件,我觉得融入了集体。上课当老师,下课跟孩子们就是朋友。”

“如果是为了钱,我们就不会到这儿来。”教音乐的小王老师今年才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由于学生们来自天南地北,基础不好,老师为他们的学习付出了很多心血。

“开学时我们给这些孩子考了北京小学升初中的卷子,结果及格率不到10%”,郑洪说。顾老师原是大兴五中的物理教师,到蒲公英中学后,她带了初二两个班的物理。“开始大多数不及格,但现在平均分已达到70分了。”“我希望学校能成为一个平台,让孩子们成为身心健康、发挥潜能的快乐公民,也成为老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郑洪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 特稿》 (2005年12月28日 第二版)

关闭菜单
京ICP备140513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