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有感

又是一年家访季,走街串巷寻觅觅。
若是不知全人恙,何耐育出才人气。
每年的新学期伊始,老师们就要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境以及家庭教育的情况,从而更好多方位,多角度,多一个维度,全面地去了解一个学生成长、生活的环境,然后结合在校的情况去更深切理解一个学生。这已经是我在蒲公英的第五年家访了,给我明显的感受是我学会了尊重一个和我一样的个体!
自己因为工作的性质,和学生产生关系的机会很多,但是深度不够。尤其是从事整个年级的信息教学及两个年级的宿舍管理。每当学生出现破坏纪律的表现时,我一贯的做法就是发狠话,用各种后果来“吓唬”。虽然效果有时还管用,但是我确认我的内心和学生的内心都不会因为这个而感到快乐,甚至在面对师生关系时,不知该和学生保持怎样的距离。我也明白让学生产生“惧怕”不一定能让学生学好,且又伤害情感,所以一定要有正向的,健康的教育。而我发现经过家访以后,让我多了一个角度去了解学生,意识到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这些外在的重重,造就了他们的差别,也造就了现在的他们。看见了孕育他们的家庭状况,我的恻隐之心被挑动,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懂得了去理解,去体谅,去用柔和的眼光看待,用对待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成年人的方式去尊重学生。所以就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意识到了我不能像以往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学生。多了一份对学生的认识,就让我的心土更柔软,更加有耐心去面对学生。
今年我总共家访了16个学生的家庭,他们都来自于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家庭背景。虽然他们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是巨大的,但却让我看到了外来人口都面临的相同处境——在这个城市坚守的不易;也让我看到了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之大。
A同学来自外省的农村,家境一般。父亲在固安等地工作,一个月回来一次,母亲在一家制衣厂上班。全家租住在带有一个小套间的总面积不足20平米的低矮瓦房内。门前是和房东及其他住客共用一个狭小的过道,做饭就在门前的屋檐下搭了个小棚子,不遮风也不避雨。母亲挣的工资只够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而且身边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需要赡养。听A生的母亲说,A从小就比较懂事,不和小朋友比吃穿,也不上网吧。放学回家就帮助家里做家务,父母不在时还去幼儿园接年幼的妹妹,并且回到家后还教妹妹写字。同时,A生的母亲说A也非常懂事、理解家长的难处。之前答应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就给他买电脑,也最终因为家庭的一些开支变化而被耽误,A也没有无理埋怨,而是把希望留在了以后。听完A母亲的讲述,A在校的表现就历历在目。A在学校很积极主动,学习也很刻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老师交代的每一个任务都非常地负责任,有时还主动找到老师来检查自己的工作,如果有疏忽还主动解释并承担改正。有时,也不时夸奖老师,让你会心一笑。先不说他的“马屁”拍得如何,但是我想在给老师带来好心情的同时,他也获得了快乐。但是再联想到他的家庭情况以及他在家的表现,我倒是对A有种敬意,这孩子能苦中快乐着,真不容易啊!在和他的相处中,我多了几份对他的尊重,他很有成就感;同时在教育他时,也能知道如何有效帮助到他,而避免胡乱“下药”。
B同学的父亲合伙和他人开模具厂,母亲也在厂里帮助父亲。效益还不错,至少从父亲开的车以及父亲给母亲购置的新车就能看出。租住的房子是一间140平米的三室一厅的楼房,家里的家具以及电器都是房东的,布置比较简单。父亲个子高高,瘦瘦的,衣着西装,到是有几份斯文。言谈举止都很得体,看出来家庭教育很不错。对于B的学业以及将来的人生,比较开明。尊重B的选择,不希望B为了得分数而学习,也不希望B只会考分数而耽误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希望B能做自己喜欢的。联想到B在学校的景象,他个子不高,偏矮,和他父亲长得却很像,但是那种内在的气质差得很多。B在学校也很努力,学习成绩还好。想想他父亲对他的期待,我仿佛明白了B为什么在校学习没有过多的浮躁,凡事踏踏实实,喜欢的就一定会做好。大概是B没有任何来自父母的压力,父母又支持他的选择,反而让他有了充分的空间去成长。
C同学来自农村,父母在老家都没有工作,因为要供姐弟俩读书来到北京打工,也把C带在了身边。 C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当司机,临时的。母亲在厂里的食堂做帮厨,收入一般。C的姐姐已经考入大学,成绩一般,一个月回来一次。全家租住在远房亲戚家的瓦房内,空间不大,但是很潮湿。除了台小电视和灯泡外,没看到什么像样的家电。C的母亲说,白天她和C的父亲都忙于工作,这个家只是他们睡觉的一个居所,也就没打算添置什么东西。C的母亲很诚恳、朴实,在我们第一次打电话后就匆忙跑到路边,足足等了我们半个小时。见到我们后,就非要买饮料给我们。来到她家,因为空间小,没有办法入座,就从邻居家借来了三个小板凳,她还不坐,硬是要让给我们。后来,谦让来谦让去两三分钟后,她才用纸铺在砖头坐好后,我们才开始了坐在她家门口的马路边上的访谈。C这学生,有点憨厚,身体结实,饭量肯定不小,但是很朴实、单纯,一看就是那种心地善良的小孩儿。做起值日,很用心。老师、同学说让怎么干,他就怎么干。但有时,反应也有些迟缓,让人觉得挺可爱的。C的母亲没有受过教育,连一个字都不会写。但是她很为自己的女儿能考入大学,自己的儿子学习好而骄傲。虽然在外打工很苦,但是C的母亲说,能送孩子们读书,自己和丈夫能有份工作养活全家,她还是很知足的。就是非常希望大女儿毕业后能找到好的工作,挣到钱后供弟弟考入好的大学。突然我明白了为什么C在已经被爱思英语录取的情况下,他家长不同意他参加。父母本没有知识,就是太希望孩子好好学知识反而被无知识的见识所束缚,没有后背资源去为孩子的未来做出合适的选择。进一步与他的母亲谈过后,我似乎更加了解这个家庭对孩子未来的希望投入了有多大,也祝福他更加正向、稳定地成长。
看到了不同的家境,也和各种各样的家长沟通过,更加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我的感性认知五味杂陈,有怜悯,有感动,有喜悦,有信心,也有希望。理性的认知是以后要带着理解和包容去面对学生,想象他背后的重重遭遇培养了他,而非都是他的过错。也让我意识到一个温暖、温馨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意义的重大,虽然不是很清楚该如何去营造这样的环境,但是至少意识到了这点。同样,在自己的课堂和宿舍管理中,我也应该去尝试用理解、包容、关爱去营造这样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
(社区事务干事、八年级信息教师 赵凯 2014.11)


在一位学生家里

关闭菜单
京ICP备14051327号-1